首頁 易經哲學文章發表 蕭木通 理事長
蕭木通 理事長

 


蕭木通 理事長

 

人居建築風水與福建之土樓

台灣周易堪輿研究會 理事長 蕭木通

 

摘要

 

居住的需求是建築之起源,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資料,大約在數十萬年前,北京周口店龍骨山一帶所居住的「北京人」,為解決人類生存的根本需求,已經在住的問題上開始奮鬥,原始祖先在解決住的方式大約是從空中到地面,和從地下洞穴到地面上的兩種發展途徑。

 

所謂的空中到地面,和從地下洞穴到地面上亦即是由「巢居」和「穴居」兩種方式的發展歷程,從利用構木為巢一直發展到各式山洞穴居,半穴居而野處,各樣的建築物與高樓大廈林立。在這漫長的歲月,先民付出多少辛勤的奮鬥和智慧結晶,才有今天具足科學技術及文化藝術之綜合體的建築,這一切緣起是人類歷史文化遺產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。

 

土樓是世界文化遺產一部份,它的文化資產必須尊重此一深刻烙印於地方的過去。並持續因應現代生活而有所變動之整體互動,文化經營更是必須尊重此種場所特殊性意義,建築和其他的文化藝術一樣,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點。可以說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,任何一個民族都有他們每一個歷史時期的精華,風俗習慣以及文化特色。

 

然而土樓最能具體形象地表明,歷史文明時期的標誌,要算是福建土樓古建築了。土樓建築藝術顯現出人類文明的創造,也代表著當時社會政治形態與經濟力量的權威,幾百年來都一直在福建流傳不息,它們好像是一朵朵不同形態,不同色彩大小的絢麗花朵。現在一直不停的在世界各地發揚光大,七彩繽紛,光芒四射,其原因就是它們反映了人類文明之標誌,藝術文化交流的痕跡。

 

關鍵詞:藝術文化,文化特色,建築藝術,土樓功能,八卦方位,土樓風水。

 

壹、前言

 

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,圓形、四角形土樓,蘊藏著漢民族或族各民系的全部物質與精神文化。西晉永嘉之亂以後,中原地區的漢民族大規模都向南方遷移,其文化也從遼闊坦蕩的中原大地,傳播到多山多水的南方。山脈與丘陵蜿蜒的地形,為風水理論成長發展,提供了理想自然地理之環境。源出於中原的漢族各民系,自宋代以來,民間風水理論盛行,風水師無鄉不有,風水活動在鄉村文化中成為極重要的內涵。「土樓」它分佈於閩、粵、贛三省邊區,風水學說盛行的地方,對土樓文化有極大影響。

 

西晉永嘉之亂時,筆者祖先從中原移居到此開墾為生,而後又在三百多年前明末清初祖先又從此地遷移到臺灣開墾生活,清朝社會動盪不安,移居臺灣的祖先受到限制無法回鄉與親朋好友相聚。近年來兩岸改革愈加開放,筆者研習周易堪輿才有機會到大陸各地參訪考查,在西安「半坡遺址」歷遊中,發現了與我老家住的文化非常相似,使我想起漢族各民系,尤其是閩南與客家所住的圓形、四角形土樓。

 

例如:「半坡遺址」出土文物,遺址大廳和輔助,半坡遺址和姜寨遺址出土的原始先民使用過之生產工具,生活用具和藝術品等。包括石斧、石鏟、石刀、刮削器、敲砸器、箭頭、磨盤、紡綸、骨錐、骨刀、骨針、陶缽、陶盆、陶碗、陶罐、陶甑以及尖底瓶等,此外還有陶哨、人頭、鳥頭、獸頭等藝術品,和一些裝飾品,在半坡遺址出土的二十二種刻劃符號,也展示在陳列室中。半坡先民居住過的房屋,使用過的窖穴、陶窯、墓葬等先民遺跡,生動而具體地展現了半坡祖先開拓史前文明的艱難足跡。

 

半坡遺址南北長300餘米,東西最寬處近200米。在這個村落遺址的北部發掘出一段長70多米,寬深各約5~6米的壕溝,壕溝繼續向西側延伸,構成一個橢圓形。溝內是居住區,溝北是公共墓地,溝東是燒製陶器的窯區。區內居住的房屋,儲藏東西的窖穴,飼養家畜的圈欄等遺址,是村落的中心區。居住區內的建築以一條深1點5米,寬2米的小溝為界,劃分為兩社區,每社區的建築物中心,有一座面積達160平方米供集體活動的大房子,它的周圍密佈著30~40平方米大小的中型房子,和氏族成員住的12~20平方米小房子。

 

然再看土樓的構造,可說在陽宅學裏蘊藏著陰陽、五行、砂龍、納水、收氣、三行、四勢、九龍等說法。但圓土樓和人的居住,時代環境有很大的作用。中原漢族大規模南遷,由於當時多是逃難來的,惟恐所居不安全,所藏不隱密,而圓土樓的建築又有了防禦性。當時因朝政腐敗,群盜流寇危害,迫使分散在偏僻山區的人們聚族而居,集體防禦,又圓土樓依據宋代天文學家,邵康節作有陰陽八卦方位吉凶圖,生門、休門、開門之風水理論設計而建造。

 

又講求藝術、美觀,無論何種土樓圓形、四方形、長方形、八卦形、橢圓形等造型,屋頂的兩坡屋面都是採用前高後低,前短後長的陰陽手法,視角廣闊,也實現了風水學說上的人氣旺盛之要求。

 

除了南靖縣書洋鎮的土樓以外,還有更值得探討的宗祠,或稱家廟,通稱祠堂,是安奉列祖列宗神靈安息之所。在傳統宗法社會裡,它是祭祀祖宗莊嚴肅穆的殿堂,又是執行族權動家法的場所。旨在祀祖敬宗,慎終追遠,亦為團結宗族保存文化傳統精華。古人說,有家必有祠即有姓氏家族聚居以及宗祠之設。

 

清王朝曾對宗祠有規劃和制定,凡三品以上官吏的宗祠可建廳堂五開間,臺階五級,東西兩廳堂各三間,南門兩重,東西設側門。四至七品以上官吏的宗祠,廳堂三開間,臺階三級,東西廳各一間。八及九品官吏宗祠,廳堂一開間,臺階一級,院子一道正門。一般家族的宗祠,前為大門,中為正廳,後為後殿。故古時凡同宗祖族人科舉及第,封官進爵者,都有興建宗祠之舉。地處要盆地中心,坐下龍脈有形勢,有堂局,有上砂,有結構,有明堂,有水口,使後裔在祭祀祖先時,能體驗到自然環境與建築之美。

 

貳、土樓歷史背景

 

一、人與自然和諧共處

 

兩三千年前的周人西進,匈奴南下等,但是這些交融為時較為短暫,而且已逐漸融合,形成了包容廣大華夏與後來的漢民族和漢文化。而此後兩千年的南北民族大遷移,大融合,大交流中,出現了一個持續1700年的獨特現象,這就是自西晉永嘉年間西紀元307至312年開始被稱作「五胡亂華」即北方五個少數民族入據中原的歷史事件。

 

該事件迫使原來居住在中原地區的漢民族中之豪門貴族,門閥世家向南方遷移到長江流域,躲避戰亂。此後安史之亂,黃巢起義,元兵南侵等,凡是北方民族南進,中原動盪原因,中原地區的名門世家,都從北方南遷,而且越來越向南,越過長江到達福建、廣東、江西交界處的山嶽地區,形成了獨特的漢族各民系和獨特之文化。

 

二、中原望族南遷

 

中原名門望族的聚族南遷,因而其居住的方式也相應形成了「聚族而居」的方式。在一座土樓或是多座土樓中居住,往往是一氏一族之人,少者有數戶,多者則有數十戶。他們之間相互關照,共同防護,共同教化。其居住的形式,一般在一座樓內分作上下數層為一戶,底層為廚房、餐廳,二層為儲藏室,三層以上為臥室。在樓內還有共同的祭祀、祠堂和學校等,可以成為一個小小的氏族社會。

 

土樓文化保存了悠久的「華夏文明」,中原地區漢文化的深厚內涵,因為他們來自被稱作中華民族發祥地的主要中心地區。土樓文化除了主要繼承儒家文化之外,他們還同時繼承了華夏文明中的道家,和其他諸子百家文化,反映在土樓的建築選址,樓內佈局,室內佈局,裝飾藝術上隨處可見。在土樓的祠堂,祖廟的大門口及廳堂內,以至私家居室中,處處都標明了他們的堂號,寄託對祖先與故土的懷念,並以教育後代激發奮發圖強之精神。

 

參、土樓選址與風水關係

 

一、上山看山勢,入門看門口

 

古曰:上山看山勢,入門看門口。風水開宗明義即言,人之居處首重「穴心」之獲得,並可以「龍、穴『星』、砂、水、向」五大條件來堪定,大體來說,亦應前低後高,後有來脈高龍,前有平陽或水湄。而國家都城之設計,亦與個人宅居有相同相通之處。

 

城市風水,如南京山城本身地理位置為太師椅座形,確有王氣所鍾,人傑地靈所在。但因建設之初即已錯誤,將「依山傍水」之正局棄而不用,而用「坐空朝滿」之變局,以致南京城池本身成為「面山背水」之錯誤結構。是以陰陽不順之條件下,代代相承而因襲了這種顛倒卦理的凶氣,則自無百年之氣象可言。三國時代諸葛亮入東吳謂:「南京鍾山龍蟠,石頭虎踞,真乃帝王之宅也。」此係虛誑孫權之語也。悠久的華夏文明漢文化的深厚內涵易學論說「龍」指山脈,「真龍」指生氣流動著的山脈。

 

龍在地中蜿蜒崎嶇地跑,由此推斷地下是「生氣」,也勢必隨其蜿蜒崎嶇地流動。其中的主山為來龍,去脈山頂蜿蜒而下的山樑為龍脈,也稱去脈。尋龍目的是點穴,點穴必須先尋龍。穴指山脈停駐,生氣聚結的吉穴。提到穴,人們便自然想到墓穴,其實古人最早是穴居野處,穴指用來安居下葬的場地。

 

砂指穴周圍的山勢,砂環指穴地背側和左右山勢重疊環抱的大好自然環境。砂環,可以使地中聚結的生氣不致被風吹散。指與穴相關水流、水向,水抱指穴地面前有水抱流。水抱,使地中生氣環聚在內,而沒有走失的可能。

 

山環水抱,玉帶環腰,大凡在河流的彎環處,必有好氣場,在河流環抱之處,一定有好風水。但很多社區旁邊的河流是直來直去,在這種情況下,應該如何選擇。一般的原則:如果住宅社區位於河流的右側為吉,假如位於河流左側則為凶。至於河左、河右的確定,取決於河水流向。當背對來水時,左手邊為河左,右手邊為河右。自古以來,人們在城市選址的時候,大都是遵循這一原則,將大城市建在河的右岸。

 

朝向要求以寬闊高大適中,宅院南北深長為佳。如宅院幽深,在中國傳統是取南向的住宅較多,採光、通風、納氣都有利。中國人喜歡坐北朝南的住宅是把建築環境氣候因素,如太陽的幅射、日照、氣溫、濕度、通風、氣流……等的感受和長久以來之體驗,用古代陰陽學說來加以闡釋。

 

宅院以西北高,東南低為好。宅前最好有環抱的河川或池塘,凡地基寬廣,形勢方正圓聚,水所彎泊,脈氣聚會,明堂得水逆朝者巨富,得高峰映秀,合於理氣者大貴,凡是順水而居者,主退敗。逆水朝向者,必招富。在城市地區要注意排水溝是否良好暢通,低窪地區要注意在下大雨,或颱風季節會不會有淹水的情形。

 

然水以聚而貴,不聚而大,大則蕩胸,而內氣不收必致敗絕。故汪洋巨浸,宜處外堂,以穴中不見為美。水以入口為得,若曲而入囗,形有似乎反跳,惟下砂收水大長,故水曲而似乎反也。試觀江淮河漢之間,郡縣巿鎮之結,多在水曲之岸。抱處反無融結何也?蓋緣曲處必有砂回抱,處水反裏頭而去,無砂轉以收水故也。

 

統觀水之流域,水之遠大流長者,則氣脈亦長,流之曲折流動多者,所結之大都會亦多,因水一曲則氣為之一蓄,再有水以交會雌雄分焉,生機出焉,交會愈多生氣愈足,必結一至名勝至繁華之地以蔚為奇觀。如長江下游之上海,黃河下游之孔林,運河下游之天津,皆是其沿岸,所結勝地名區更不勝枚舉。

 

且天下半島的地多主神聖之人,半島者,三面環水,一面通陸者也,水脈迴環往復有一種秀靈之氣磅礡而鍾毓於人,以見誕生之聖哲之士,孔子生山東半島,釋迦生印度半島,耶穌及穆罕莫德生阿拉伯半島。凡此學雖不同,道雖不同而釋迦之冥心絕俗,耶穌之捨身救世,皆成一堅苦卓絕之行得與孔子之樂天知命,過化存神並立兩間而任億兆人之信。從其教孰主張是地理為之,若遷乎其地則弗能為良也。至於平洋之地為純陽,陽有餘而陰不足,故以突起為貴。

 

故平地不可點於窩處,高山不可點於突起之處。來龍的山勢可以分陰陽,此為人盡皆知,而在結穴的地方,則分為少陰、少陽。少陰即在低窩之中,微微有隆起之處。少陽為硬突之中,略為平坦之處,須仔細觀察,差別只在些許之間,而穴則點在陰陽交會之處。

 

穴前明堂中正之處,謂之天心,水聚天心則吉,水破天心則凶,水聚者就是有水深而融聚於面前,主聚財。水破者,就是水流急而直過,或由前方直瀉而去,或斜或亂,皆謂之破局,立見敗退。

 

案眠而彎,環抱有情,則對彎處立穴,必以近案有情為主,亦不可捨近而求遠,是故「千山萬水,不如眠弓一案。」就是說即使有遠方的千山萬水朝拜,不如在面前有一近的案山朝拱。立穴法若前面有一峰或是一案秀麗,則直對其峰,兩峰並列則向其中空處立穴,有三峰則向中間之峰立穴,吳公口訣云:「兩峰對空,三峰對中。」

 

二、土樓的建築是有現代科學系統

 

以現代的科學的理論,人居住的地方在大自然中它會自由地呼吸,古曰生氣,先人營造土樓用易學的原理,五行、八卦、收砂、納水……等理論及實務。作有陰陽八卦方位吉凶圖,開、休、生之奇門風水設計而建造。

 

經過這漫長的歲月老祖宗所留下來的建築遺產,現今已成為登錄「世界遺產」,這是我漢民族文化的榮耀,土樓建築功能它能使人住的健康,安身立命之房屋,它又能配合宇宙四季天氣的變化,自然產生冬溫夏涼。尤其夏天坐在土樓門口或房簷之下更覺清風徐來。土樓大門之上還安置了水櫃,以防火攻燒門。土樓內水井、糧倉、柴草、牲畜圈等生活用品一應俱全,短時期的敵人、盜匪圍困都能抵擋一陣。漢族在這原來荒山野地,野獸眾多,強梁出沒……等惡劣環境下,得以生存繁衍保障下代子孫安全,教育子女與天地共生存的原則。

 

現今土樓除了列為世界文化遺產,及資產的經營外,更必須持續因應現代生活而有所變動的整體互動,文化經營亦務必重視此種場所的特殊性意義。而國際文化觀光憲章中說得清楚地提出,推動文化觀光的目標與文化觀光基本原則,並且具體地闡述如何經由文化觀光,達到保護遺產的真實性與多元化,也因此兼顧地區經濟發展。進而藉此教育當地的居民,提升地區居民的生活品質,重建居民對環境認知和價值。觀光土樓,乃是以尊重並提升生活品質之方式,換言之,土樓要發展觀光必須讓當地的人感受到活的有尊榮。

 

肆、土樓結構功能

 

樓牆自下而上有顯著之內側收分,以增其預應力向心狀態。在牆體內往往加有木條、竹片等作為拉結的筋骨,以防止受地震外力的摧折。牆頂外簷挑出達3米左右,以防止雨水沖刷。最為巧妙的是圓樓內之樑柱,有的東倒西歪,甚至上下曲折,仍然不倒,其原因是左右都有相互擠壓著。除非是無人管理,通天漏雨或失火焚燒,一般情況下,土樓是很難倒塌。

由於特殊艱巨的生存環境需要,漢民族不僅創造了這種聚族而居的公寓式集體居住方式,而且創造了這種易守難攻的防禦系統。一般的土樓一、二層均不開外窗,以防敵人和野獸的侵襲,三層始開闢小窗,到四層以上才開大窗。為了加強土樓大門入口處的防禦,大門很厚並包鐵皮,門後用粗大橫杠和抵門杠。

 

在酷暑的夏天和嚴寒的冬天,到過土樓的人會有一個驚奇的感覺。冬天土樓內立刻感到溫暖得多,其原因正是土樓的厚牆擋住了寒風,土樓內的圍房又保存了氣溫。更為奇特的是到了夏天土樓內不僅不悶熱,反而涼爽。原因,仍然是這堅厚的土樓厚達2米左右牆體的隔熱作用。加上有如筒體空氣對流,上下左右大門、門窗的空氣對流,形成了有保溫及多向對流的特殊小氣候現象。

 

山、水是實現居住的必要條件,作為居住載體房子,應該和山水保持一種融洽透澈的關係。房子應該有渾然天成,而不是淩駕於自然環境之上的一種凸顯。房子與自然和諧共處,尊重場地的原生態,並且盡可能地融入自然,使房子以一種有機的方式自然地生長。在山水之中透澈,是指房子不是封閉的容器,對氣候和景觀起到很好的過濾與連接作用,房子裏的人可以很容易地感知自然,貼近自然,它應該在大自然中自由地呼吸。

 

伍、土樓居民生活習俗與文化

 

漢族勤儉樸實傳統美德,然而漢文化自稱為中原士族,三代遺民,是華夏文化的正宗、嫡系。繼承著忠孝節義,耕讀傳家,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,在這裏農耕、紡織、相愛、生育、貿易……等,以及閩、粵、贛交界的山區集中,不斷生息繁衍,傳承文化。地域是高山密林,交通險阻,不易受到當時朝廷官府的重視與追趕,易於生存之外,最大的好處是自然生態環境極佳,這裏逐漸成為漢族遺民的新家園。

 

甚至在許多樓的匾額、對聯中處處都有反映。如在振成樓的對聯中有一幅冠頭字聯:「振乃家聲好就孝悌一邊做去,成些事業端從勤儉二字得來。」還有振綱立紀,成德達才,以及振作那有閒時、少時、壯時、老年時,時時須努力,成名原非易事,家事、國事、天下事,事事關心等。

 

中原士族遷徙而來的,所以在建造居住樓房時,加以運用是情理之中。其次,經過數代的播遷,為求生存,他們面對著自然與社會中種種困難,而八卦自古以來,便被人們用以排兵佈陣,抵禦敵人。從安全角度出發,在設計建造土樓時運用八卦,對於睿智的客家人來說,便不足為奇了。土樓內設學堂,題對聯吟詩偈,使土樓深具濃厚的文化水平。漢族重視文化教育,在中國山區農村中早已形成一種特別的風氣。尊師重道的傳統,使許多土樓內專設學堂或以祠堂祖堂兼作學堂,供本樓及鄰近子弟研習文化的學府。

 

圓樓天井或方樓的底層均作廚房、飯廳,有的也作牛欄、豬圈。底樓對外絕不開窗。2層樓為放置穀物和農具的雜物間,對外也罕有開窗。3層以上為臥室。樓上樓下的房間及每一單間均一樣大,一般為10米2左右,顯得狹小,僅容一床一櫥一桌,大多數土樓僅有一個大門供出入,樓內均有天井,可儲半年以上糧食,猶如一座堅固的城堡,易於防盜和防匪。舊時客家人常遭匪患,故壘築高大土牆以防不測。

 

由於牆壁較高較厚,既可防潮保暖,又可隔熱納涼,優點甚多。建築土樓時將煙囪砌入土牆內,使廚房免受黑煙污染,十分潔淨。土樓的興建,也是舊時客家人篤信風水的象徵。

 

蕭木通 顧問授證